互動對象:
個體與個體(人與人),個體與群體(人與社會、階級、種族、國家)。人在群體中的心智有別於平常個人獨處時。在群體中容易失去平常的冷靜、理智,會追隨群體的領導人、群體氛圍,容易被煽動,展現出情緒化的自我,做出不理性的決定與行為。
負面特質(不好的):
自尊心:高傲的自尊。自我中心:
人我要求極端不對等,要求特權。雙重標準:對自己與對他人標準不同──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對都是自己厲害,錯都是別人害的;而對於別人則剛好相反。
推卸責任,不願承擔。怪罪、怪責別人。
活在自己的世界:認為世界以自己為中心,凡事但憑己意,眼裏沒有他人或以自己為尊,與世界、社會脫勾。
優越感:
自以為偉大、優越。
炫耀,高傲,瞧不起別人,壓倒別人。
愛發表意見,愛說教,愛下指導棋。
不願承認別人在自己之上。
聽不進別人說的。
嫉妒:見不得人好,攻擊別人。愛比較,又死不認輸:
總覺得自己(註1)最好最行,別人都比不上自己;但有些情況,又剛好相反,覺得自己最慘,別人都比自己好。端看比的是什麼,不管是好的、壞的都要勝過別人。好的諸如:能力、地位、財富等等,然而像比悲慘,也要勝過別人。如果他自己比不過你,他也會說他認識的誰誰誰很厲害,硬要把你比下去。死不認輸。註1:或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
無法面對真正的自己:
難以承認自己的錯誤、缺點、不完美、不如人;難以接受自己真的不行、那麼不堪,因為那等於殺死自我。(只有在極端困境下,退無可退,人才會不得不去面對,也只有此時才會放下身段自尊去省思成長。)成功(贏)的時候講話很大聲,很高調;失敗(輸)的時候就縮起來,當沒這回事。找藉口,不認錯,不承認(否認),狡辯,死凹。不認輸:凹,越輸越想拼回來,結果通常只是輸更多。當認清事實、死心了,被迫停損時,幾乎都已經重傷了。
無法或不願與他人溝通:
溝通是彼此交換想法、立場,去了解對方,彼此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適度的調整自己,最後達成共識。
然而有些人卻是要求對方全盤接受自己的想法、條件、立場,一步也不肯讓。
只是不斷堅持自己的想法與立場。
自私:只考慮自己。自利:為了自己的利益,扭曲、偏離事實,不顧整體,犧牲別人。愛計較。主觀、固執、堅持己見、自以為是、武斷、好辯。完美主義。虛榮心。社會價值排序下的假我。自我中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以己為尊、捍衛自尊、優越感,主觀、固執、堅持立場……等等,這些都是類似的概念,是一體的多面。情緒化的心智:情緒取向,而非問題取向。恐懼的反應:緊握與逃跑。
自我毀滅:自我破壞(摧毀)的傾向。潛意識中渴望失敗。害怕失去,不願承擔損失。迅速獲利,拖延認賠:
有獲利時迅速了結,不願意等待更大的獲利;而虧損時則拖延,承擔過度風險,不願意停損殺出。也就是有小獲利時就逃跑,導致無法擴大戰果;而小虧損時就緊握,最後造成慘重的損失。
其它:
短視近利:目光短淺,沒有眼光,缺乏長遠性的計劃。浮躁、不耐煩、沒有耐心。抱怨。記仇。遷怒。欺善怕惡。自大傲慢。自我感覺良好,沒有自覺。愚蠢:愚蠢到不知道自己愚蠢,愚蠢到認為別人很愚蠢。不自量力,沒有自知之明,搞不清楚自己的斤兩。愛賭,愛幻想,愛做夢,心存僥倖。八卦,愛探人隱私,愛談論是非。顛倒是非。人格、價值錯亂。貧窮性格:斤斤計較。擁有的越少的人(貧窮者)越愛計較,擁有的越多的人(富者)越不在意。
搞不清楚人我份際的關係與底限,或者我就是不甩你,看你怎樣。別人為自己犧牲奉獻彷彿理所當然。錦上添花,落井下石,少有雪中送炭。
正面特質(好的):
同理心。(有些人不見得有)
一般特質(中性):
捍衛自我(自尊)、信仰:要求尊嚴、被尊重。追逐自身利益(名利)。渴望成就感,渴望得到讚賞,受重視、被肯定。不喜歡被窺探隱私、心思。
不喜歡被冒犯。
人的自我毀滅過程:
A.遇到狀況(問題) → 受傷害、受威脅、面臨不確定 → 自尊受損(受挑戰) → 情緒狂亂(憤怒、恐懼或其它),理智失控 → 捍衛自尊(心理上的生存) → 瘋狂錯誤的決定 → 自我毀滅。自尊即自我心智。B.念頭欲望(貪婪) → 認知偏差 → 過度樂觀(掉以輕心) → 錯誤決定(掉入陷阱) → 直接毀滅。念頭欲望(貪婪) → 認知偏差 → 過度樂觀(掉以輕心) → 錯誤決定(掉入陷阱) → A → 毀滅。認知偏差:自我蒙蔽,自我想像,誤判事實。過度樂觀:幻想(創造)美好未來。C.人我因素 → (別人走入 A) → 別人採取攻擊或報復 → 共同毀滅或一方毀滅。人我因素:會招來別人攻擊或報復的原因很多,例如:主動攻擊傷害別人,或者諸如:妄自尊大、樹大招風、利益衝突、對別人構成威脅、遭人忌妒、理念不合、立場不同...等等。遇到狀況不一定會走入毀滅的流程,端看能不能駕馭自己的心智、冷靜處理。在人性的攻防戰誰能駕馭人性誰才能勝出。毀滅的過程很多種,但自我毀滅的流程大致如此。
人性攻防:
與自我心智的攻防,與別人人性的攻防。與人性對做。以情緒為偵察兵,理智為主帥。可參考《孫子兵法》。要說服別人要照顧到別人的心、自尊、感受,這樣才容易成功。
改善自我:
掌控自我心智。禪修:正念、自我覺察。放輕鬆、保持冷靜。專注。放下自尊心。問題取向。情緒勿過度反應。身心平衡兼顧,過好生活。心理強大:區別真我與假我。心智保持平穩、客觀、中立(平衡)。不自得意滿,亦不妄自匪薄。樂觀中帶點悲觀。破而後立:置之死地而後生。自我檢討。了解自己,洞悉人性。接納自我:原諒寬恕自我,接受失敗。內在要接納,外在要控制。放了自己:
放過自己,不要牢牢抓住自己,諸如:心、念頭想法、關係、傷痛。
不要繃那麼緊,放鬆。
不用害怕放了自己,自己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以為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就可以保有自我,實際上自我早就崩壞了。)
容忍錯誤:給予自己犯錯的空間。透過(通過)試煉來提升自己。由失敗中成長。累積「實力」,也就是各方面的能力與條件,如: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心智力量、專業(專長)、體能……等等。培養處世的智慧、生活的態度。提升適應變動的能力:沒有什麼是不變的,而且這世界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
不要讓自己有破綻。無欲則剛,無所求就無所破。專注在「過程」與「方法」,而非「現狀」與「結果」,並且享受它。抓住主要的慣性(勢),其他彈性。(主要的勢諸如:想做的事、想法、理論、事物的架構、人的個性...等等,細節部份可以彈性。)慣性改變時迅速因應變動,心智保持彈性,不過度堅持與固執。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面的經驗,過得快樂。有所取捨。凡事適度就好:留有餘地,凡事不能去得太盡。物極必反,亢龍有悔。看事情要同時看利與弊,多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不要太一廂情願的認定就是怎樣。
掌控心智,克服人性,自訂規則,享受其中,悠遊自在。
--------------------------------------------
對於人性的一些心得:
人很複雜,但人會有慣性,有些人性上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而且很難改變。
以這種角度來說,人雖然複雜,但其實也很簡單。
人性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
從小被寵壞的人,負面的特質越明顯。
在人性上,大多數的人與成功、幸福人生背道而馳卻不自知,
而且還主觀的、自信的、固執的、天真的以為目前的自己才是對的。
不要試圖改變別人,要就現有的情況去想怎麼跟這個人相處、怎樣用這個人。
想要改變他們或與之爭論多數只是浪費時間,除非有不得不這麼做的理由(理性上而非情緒自尊上)。
對於有些人不必跟他們講太多,遠離他們是最好的做法。
沒事不要主動替別人想太多或做太多,別人不見得會感激你,搞不好還會怪你多管閒事。
這牽扯到需要與自尊。
另一點是,為別人做太多也可能把他們寵壞,使其認為別人為他們付出是理所當然。
而當你不再為他們付出,他們反而指責你為什麼不繼續付出,對你發脾氣,甚至反過來報復。
面對別人不卑不亢。
--------------------------------------------
這一篇可說是這幾年來我對人性體會的總結。
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這篇文章值得用一輩子去閱讀與省思。
裏面提到的東西更需認真仔細研究與歷練才能體會,甚至也許要好幾世才能參悟。
也許也講求緣份與機緣吧!
裏面提到的東西更需認真仔細研究與歷練才能體會,甚至也許要好幾世才能參悟。
也許也講求緣份與機緣吧!
--------------------------------------------
這些是我觀察自己及週遭的一些人,與閱讀一些人性、心理相關文章書籍後的心得。
主要是寫給自己看,自我提醒與激勵。
--------------------------------------------
很多事要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
從這個角度去看,看事情會比較清楚。
往往可以看出問題的重點,掌握出架構,思考出應對方法。
--------------------------------------------
參閱: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賺錢,再自然不過!:交易心理師教你戰勝心魔、培養贏家的習慣》
《從躺椅上操作︰交易心理學》
《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
《輕鬆駕馭意志力》
《別把人性想得太簡單》
馬斯洛需求理論
專案管理生活文章:
2 則留言:
Hi~大哥:
你對負面的人性的整理還蠻廣泛細緻的。
負面的人性帶著破壞性的力量、帶來痛苦,
而正面的人性應該是反其道而行,帶著促進生命滋長茁壯的力量、帶來喜悅。
不知道有機會能不能再補充一些正向的人性面讓我們參考一下?
這樣也許我們因為這樣對「如何離苦得樂」有多些了解,感謝~
基本上我寫這篇文章,主要是避免人因為自我的人性而走向毀滅,從而可以自由自在超脫的過人生。
大體上我文章裏面提到的,都是我自己的體驗,不管是從我自己身上,或是別人身上。
所以,我對這些負面的人性特點感觸很深。
正面的人性,基本上不太會有問題,所以不是我這篇文章的重點,也因此我談的不多。
當然也可能也跟我自身的經歷體會有關係,我體會到的正面人性的部份並不多。
正面的人性我姑且稱之為神性。
正面的神性不是每個人都有,但負面的人性卻幾乎每個人都有。
我這裏的思維比較類似《孫之兵法》裏面提到的:「先立於不敗之地。」
先去除可能令自己失敗、毀滅的人性特質,這樣人生自然會順遂許多。
你提到正面的人性有促進生命滋長茁壯的力量,帶來喜悅。
這點我也認同。
正常而言,人是同時具有正面與負面的人格特質。
不過我的看法是,多數正面的人性是建立於去除負面人性之後所產生的。
舉例來說:
為別人付出,是建立於不自私。
自私的人以自己為出發,怎麼會為別人付出?
不然就是他的付出另有所圖。
當然這也牽涉到不同的對象與事物,相當複雜。
但大體而言會是這個樣子。
一個小孩要有人教,他才會表現出正面良好的特質。
如果都沒有人教,他還會表現出好的一面嗎?
這也等於是去除去負面人性的部份。
去除了負面的人性部份,站在好的出發點,自然而然就比較能發展出正面的神性。
如果你有機會看一些有關禪修的書,你會發現這些得道高僧的慈悲心也是透過這種方式慢慢形成的。
少有人天生就具有慈悲心、悲天憫人的情懷,因為這是神性。
你的建議我會記得。
我會多觀察一下人性正面的部份,有體會及心得後再來整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