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2013.12.29 輪迴(原罪)→修行→得道解脫(涅盤)

人帶有的自然、天生的人性,好似都是會讓人受苦,走向毀滅的因素。

情緒化的心智、高傲的自尊、固執、完美主義、優越感、虛榮心....等等。

真有如宗教所說的:

佛家講輪迴,就是來到世上受苦一番,得道者解脫,不行的繼續輪迴。
基督教講原罪,現在想想也蠻有道理的,人天生帶有的這些性情,彷佛就是天生的罪孽,
必須洗淨,才有可能解脫。

凡與人的心智、人性有關的,
幾乎都必須靠後天的學習、訓練、修行,才有辦法扭轉去除。

輪迴(原罪)→修行→得道解脫(涅盤)。
彷彿這就是世間真理。


面對自己痛苦困難,修行是艱辛的,無怪乎多數人都還是在輪迴裏受苦。

14 則留言:

阿豬 提到...

Hi,大哥:
我覺得你下面這句話講得很有道理,我也蠻認同的:
「 凡與人的心智、人性有關的,幾乎都必須靠後天的學習、訓練、修行,才有辦法扭轉去除。」

不知道你推薦哪些「修行」的主題或方向?
關於這些主題或方向,你是否有什麼推薦的技巧或練習內容?
謝謝~

Unknown 提到...

你問我如何修行,我自己都做的不好,大概沒辦法給你什麼意見。
我所能想的到的方法都寫在《人性要點歸納》這篇文章裏面了,不過我自己也不是做的很好,我也還在體會與摸索。

主動投入困境,大概是提升自我最好的方式。
心理學上有一種治療:重回心理創傷當時的情境再次體驗,然後把結果帶向另一個方向,從而得到治療的效果。

人性的修練大體如此。
或者說人性的修練本身就是心理治療,把你從一慣的A反應帶向B反應,那就成功了。

你可以仔細觀察週圍的人,程度越高的人,通常是吃苦吃的越多的人。
人惟有在困境的時候被逼得不得不去面對,此時才會放下身段去思考、成長。

不過人的慣性是很難改變的。
這也是為什麼心理治療會困難的原因。
因為一但成為一種習慣,它自己本身就會有生命。
它會去阻擋任何你對它做的改變。

這世界冒險的極致莫過於賭博、投機、金融交易。
這是對人性極致的考驗。
如果你能從中脫穎而出,往後的人生大致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因為你能掌控好人性。
但過程相當不容易,會付出無比巨大的代價。

人一生中需要做重大決定的時候並不多,但在交易裏,人性的考驗被十倍百倍的放大。
你一天可能就需要做好幾次,甚至幾十次、上百次的決定,而這些決定都攸關生死。
尤其當你處在對你不利的狀況時,此時是否還能保持客觀平靜的心去做決定呢?

當你處在逆境時,你心中希望情勢轉變成對你有利,此時你看到的只會是你想看到的東西。
那些其它不同角度的事物會自動被自己的心過濾掉。
這就是人的人性與心理。

對比人生而言,人生實際上也是一場賭博。
這些一樣都會出現在我們遇到事件與需要做決定的時候。

遇到事情時,通常是先有情緒,再來才會思考問題如何解決。
所以,這裏比的就是誰能克服情緒化的心智。
越能不受情緒影響的人,就越能勝出。

而要能不受情緒影響,唯一途徑就是「接受」。
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沒辦法接受,所以才痛苦。
我這裏所說的「接受」,是指情緒、心理、自尊上的接受,而非理想上的接受。
如果連理想都妥協了,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不過現實上,我觀察到的:
大多數人是理想上妥協,情緒、心理、自尊上不接受。
要想超脫出來,就該反過來。

簡單說,
方法上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浴火重生,吃苦當做吃補。
接受自己,從心開始,重新出發,破而後立。

我在《人性要點歸納》裏面列的幾本書都很有參考價值:
《輕鬆駕馭意志力》、《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
《從躺椅上操作︰交易心理學》、《賺錢,再自然不過!:交易心理師教你戰勝心魔、培養贏家的習慣》、《別把人性想得太簡單》。

裏面有提到不少具體的方法與觀念。
但大體上,我都濃縮在我寫的《人性要點歸納》裏面「人性攻防」與「改善自我」這兩個部份裏面了。

要「自由」就必須去除自己與生俱來的負面人性,所以我文章標題才會寫「輪迴(原罪)→修行→得道解脫(涅盤)」。

阿豬 提到...

大哥說到「主動投入困境,大概是提升自我最好的方式。」
請問困境的種類很多,主動投入「哪一類的困境」會對自我提升比較有幫助呢?

阿豬 提到...

大哥說到「不過人的慣性是很難改變的。」

能分析一下難在什麼地方嗎?
舉例來說,
「我覺得我很難做到灌籃」
難處是在「雙腳的彈跳力不足」、「身高不夠」,
「雙腳的彈跳力不足」的可能「問題所在」是在於:
(1)沒有足夠營養供給肌肉成長
(2)沒有遵照確實有效的肌力練習法
(3)沒有充份的練習時間
(上面只是舉例,瞎猜的)

大哥能否分析、分享一下「慣性很難改變」,它的困難點會是出在哪裡?

阿豬 提到...

大哥說:「一但成為一種習慣,它自己本身就會有生命。它會去阻擋任何你對它做的改變。」

「人」本身是生命,「習慣」也「像」是生命,
為什麼2個「生命」相互對抗,輸家往往是「人」,而非「習慣」呢?
大哥那邊有沒有一套「有效打敗習慣」的要訣可以分享參考一下?

阿豬 提到...

關於「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這本書,我沒買,
只有上網找了一下讀書心得↓

http://blog.xuite.net/andrew2/mrw/83710184-%5B%E8%AE%80%E6%9B%B8%E5%BF%83%E5%BE%97%5D%E4%B8%96%E7%95%8C%E5%A6%82%E6%AD%A4%E9%9A%AA%E6%83%A1%EF%BC%8C%E4%BD%A0%E8%A6%81%E5%85%A7%E5%BF%83%E5%BC%B7%E5%A4%A7

面對「社會價值排序」的壓力,這個網址的作者說:「有兩種方式可以恢復冷靜,一種是保持你的理性,不把社會價值排序當成是你的標準。第二種就是理解對方表現出來的方式,其實也只是一種逃避,對方也是跟你一樣是內心軟弱的人。透過這兩種方式你就可以不怕他了。」

我覺得這個網址的作者寫得還蠻有道理的,
我個人的看法和這有些雷同(但在「質」上有點小差異,下面會說明)。
我認為要在這個高度強調競爭和比較的社會中保持自在,
要發起像佛經上所說的「平等心」,
也就是「把自己和他人(其實是所有生命)看成是平等的」,
在心裡深處認定自己並不比別人差,但也不比別人好,
這樣在人際關係中就比較會不自卑,也不會自傲(而傷害到別人)。
我自己猜平等心是「神的視野」,因為在神眼中,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無高低貴賤之別。

也許會有人說「什麼平等?他明明就長得比你帥、比你聰明、比你有錢,什麼狗屁平等?你這是自我安慰吧?」
我得承認那人說的對,某人的確「比我帥、比我聰明、比我有錢」,這是此人的「特色」,
但是我也有一些個人特色是這個聰明又有錢的帥哥所沒有的,
人和人之間不是可以放在同一線上作比較的,
這有點像是「懶趴」比「雞腿」,
到底是「懶趴」還是「雞腿」好呢?我認為「都很好!」、「各有特色」!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困境的選擇,最難的當然是直接去挑戰人性。
尤其是不確定性越高的事物,越能考驗你的心智。
如何克服不確定性這相當考驗人的人性與智慧。

再來是去挑戰困難的事物。

其他比較容易的,是選擇和自己程度相近,但目前自己做不到的事去做。
這大概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漸進式的進步,而不是一次挑戰高難度的事物,比較容易累積信心與成就感。

第三種方式比較不會一次遇到過度的挫折,但這些在過程都會考驗到人性。

簡單說就是去冒險,走出自我的舒適圈,做出改變。
不過很多時候困境不由得你選擇,它會自己來,逼得你不得不去面對。

不確定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交易。
其它像人生中的重大決定,或遇到心理無法承受的事件,這些在當下都必須去克服心理壓力及情緒。
都是對人性極度的考驗。

不確定性的一個解決方式,就是自己設定停損點,想好自己可以忍受與接受的最大損失,把不確定變成確定。
但是當處於困境的當下,通常你的心智會去破壞你原本的決策。

會不能接受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當你認同某件事物之後,這時你就會把它當做自我的一部份。
而當事物情勢的發展不如自己所想,甚至是一種錯誤的時候,這時人就會去撼衛自己的心理自尊。
這時做的就不是停損,而是加注更多的資源,到最後造成更大的傷害。

當你要去停損,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傷害,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這需要勇氣與智慧。

一個例子就是男女談戀愛。
談戀愛時如果都是甜甜蜜蜜當然沒有問題。
可是當一方開始對另一方冷淡,不想再繼續這段感情,
這時另一方第一時間的反應,通常不是接受感情淡了,而是加倍討好對方,試圖挽回。
直到最後挽回無效,這時才會認清事實。
而通常接受的時候都已經重傷了,因為又投注了更多的心力與資源。

當然也是有成功挽回的例子。
只是當投注更多的資源,自己的風險就變高,
一但不成功,這後果自己是不是可以承受?

世界上最困難的事就是控制自己,掌控自己的心智、情緒。
也就是說,要克服人性,就必須要能接受錯誤、失敗與損失。
這也考驗智慧,也就是自己可以接受到什麼樣程度的損失,什麼樣的損失才適當合理。

結論就是,理性要能超越人性,同時要有智慧設定好停損點,並且有勇氣去執行,將不確定變為確定。

Unknown 提到...

我寫過一篇文章《成功的要素》,裏面提到成功的要素主要有:條件、心、方法、執行、運勢。

你說的是條件上的問題。
如果是條件不足,就必須想辦法去補足條件。
如果都沒辦法達到所需的條件,只好認命,這世上不是每件事我們都做的來。

我認為慣性不容易改變,主要還是「心」的問題,也就是自我的心智力量。

要改變慣性需要有心智的力量。
當心智力量不足,改變不了什麼。

要改變需要動機、勇氣、決心、熱情與毅力。
要一直維持這些並不是那麼容易,這並不是人心智的常態,很容易熱度就會退了。
而且必須一直持續,直到新的慣性形成,才可以解除這種非常態,自然而然做到新的習慣。
想想都覺得不容易。

心智也會與其它要素互相影響。

以條件來說:
條件會影響心理。
好的條件會讓自己比較有信心。當處於一個正面的心態,自然比較有可能成功。
處於不好的條件,心理壓力比較大,難免患得患失,成功率自然較低。

心智也影響到執行與運勢。

執行:
心智狀態會影響行動力。
心智狀況不好的時候,會不想做事,甚至沒辦法做事。

運勢:
運勢是由吸引力法則來運作。
當你覺得無法做到,不能成功,這個想法就會默默影響你的運勢。
當你覺得自己可以,會成功,冥冥中就會有一股助力。別的不說,心就會有一股力量。

不過慣性的形成是一種雙面刃。
慣性形成後就會失去彈性。
一個好的慣性,當環境情勢改變之後,是不是還是一個好的慣性我們不知道。
而當我們沒有察覺外在環境變了,而持續這個慣性就會為自己帶來傷害。

不論何時,還是必須保有一份警覺性與彈性,不能過度信賴這些慣性(習慣)。

Unknown 提到...

慣性的對抗:

至於為何「慣性」與「人」的對抗,「人」往往是輸家呢?
原因大致如我上面所說。

「慣性」對它自己本身而言,就只是一種客觀的狀態,並不存在於主觀的「心智」。
但是人就不是這樣了。
我們會在乎,會有各種想法與心智上的掙扎。
當陷入心理掙扎的時候,人往往也就是輸家。

有效改變慣性的方法,癥結還是在於人的心智。
當不得不改變,與有強烈要改變的欲望,自然就容易戰勝慣性。

當然還是有一些輔助工具。
在現在數位這麼發達的時代,有一些針對改變習慣而設計的app。
這篇文章可以參考看看。
從無到有21天養成好習慣!從這10個網站與 App 開始 - 電腦玩物

Unknown 提到...

關於《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的心得:

你說的論點比較接近書中所要表達的,至少我的理解是如此。
你貼的部落格文章《[讀書心得]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那篇的論點還是在把自己跟他人做比較。

文章裏面這一段:
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兩種方式都有問題,因為能不甩社會價值排序的人,本身就是內心強大的人,所以是強大所以能不甩,而不是不甩後才強大,也因此第一種方法在沒有好的引導下,根本是不可行的。而第二種情形,那要是對方也是一個內心軟弱的人,但是如果你遇到的剛好就是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那你的方法也沒用啊。

第一點,強大所以能不甩,和不甩後才強大,這兩者我覺得該篇文章的作者講相反了。
並不是強大才不甩,正是不甩才強大。
如果還會甩,不就表示自己還處於心理弱勢嗎?

第二點,遇到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會被比下去,這樣可以說是內心強大嗎?
如果自己內心強大,另一個人也內心強大,那又有何干?

如果還是在比較,那就會受制於社會價值排序,那心理就不能稱之為強大。
那還是處於「假我」之中,而不是「真我」,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

我個人認為平等只存在於心智(心的本質),外在的條件沒有平等可言。
生命本身既平等也不平等。

心智本身並無高下,它就是一種客觀的,具有生命的一種狀態或事物。
佛家講心的本質是「明性」與「空性」,這每個人都一樣。
但是每個人會在上面刻劃出不同的東西,也就是自己的自我主觀認定,這時就會區別出高下。
要心理強大就必須修正自我的主觀認定。

每個人都各有特色,各有不同的條件,我們只需要去認同就好,不需做出比較。

當我們不比較,只是客觀的欣賞、認同,自然就不會有困擾。
認同自己也認同別人,這就是我之前說的「接受」,放下自己的心理自尊。
這時也就是書中所說的「真我」了。

而當開始比較,這時就又落入社會價值排序裏了。
如果自己條件比別人好,那當然沒差。
但當別人條件比我們好,我們就處於心理弱勢,又何來心理強大呢?

阿豬 提到...

「如果還是在比較,那就會受制於社會價值排序,那心理就不能稱之為強大。」
↑我覺得這段還蠻有道理的,在我的解讀「會在意」就可能反映有潛在的心理弱點。

「我個人認為平等只存在於心智(心的本質),外在的條件沒有平等可言。」
↑的個人推測,「平等與否」應該只是心智的產物。
例如:
就算這個宇宙之間的某些事物有再多的差異,
一隻螞蟻也許從來沒有去想過這些事到底平不平等。
(註:我只是推測螞蟻不會去想,不知道牠們究竟有沒有這麼想)
大多數人的心智似有相互比較優劣的傾向,
我不確定是完全天生,或是完全是後天塑造的。

「當我們不比較,只是客觀的欣賞、認同,自然就不會有困擾。」
↑「比較」似是多餘又自尋煩惱,但卻又是心智的傾向。
有沒有推薦什麼實用技巧可確實做到並保持「不比較」呢?


「生命本身既平等也不平等。」
↑這句話如果改寫成「生命本身既非平等也非不平等。」
我會聯想到心經上所說的: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大哥所提的「真我」,不知道和心經上的境界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