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2012.09.08 成功的要素

成功的要素

任何事要成功幾個要素:條件、心、方法、執行、運勢!

條件:內在條件(天份、EQ)、外在條件(環境)、身體健康、資金、人脈...
心:信念、態度,健全的心態(認知)、心智系統、強大的心理力量....
方法:有效的方法(期望值正)...
執行:行動力...
運勢:運勢、運氣、機緣、福報、機會...

有一個好的健全的心態,又有方法,再加條件配合,好好的去執行,如果老天又願意幫忙,大事可成。

不過當其他因素齊備,運勢也許就不見得需要了。有當然很好,沒有也不見得不行。

---------------------------------------------

至於一件事開始前的前置作業,則是想法、規劃。

---------------------------------------------

註:
1.此處的「心」,意指廣泛的心靈因素。
2.廣義的來說,其他要素也都可以列入「條件」,只是把其中有重要性的列出來講。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2013.12.29 輪迴(原罪)→修行→得道解脫(涅盤)

人帶有的自然、天生的人性,好似都是會讓人受苦,走向毀滅的因素。

情緒化的心智、高傲的自尊、固執、完美主義、優越感、虛榮心....等等。

真有如宗教所說的:

佛家講輪迴,就是來到世上受苦一番,得道者解脫,不行的繼續輪迴。
基督教講原罪,現在想想也蠻有道理的,人天生帶有的這些性情,彷佛就是天生的罪孽,
必須洗淨,才有可能解脫。

凡與人的心智、人性有關的,
幾乎都必須靠後天的學習、訓練、修行,才有辦法扭轉去除。

輪迴(原罪)→修行→得道解脫(涅盤)。
彷彿這就是世間真理。


面對自己痛苦困難,修行是艱辛的,無怪乎多數人都還是在輪迴裏受苦。

2014.01.04 魂魄理論 - 靈魂與生命的循環

魂魄理論

魂代表靈魂、精神、心智。
魄代表肉體。

魂與魄各自存儲了一些個人的資訊、記憶,彼此連結成一個完整的個體。

當人死亡時,肉體消亡,存於肉體的資訊記憶消失,也代表這一世結束。
然而,有部份的資訊或記憶會留存於靈魂裏面,成為有資訊的能量。

這帶有資訊的能量,或許就是我們看不到,但存在的事物,諸如:氣、鬼神、仙佛,
又或者像是科技的產物:電波、無線通訊、wifi...等等。
氣、靈魂,這些目前還無法證實的東西,有些人或許有方法或本身比較敏銳可以接觸到這些訊息,
例如:透過氣感來感知,或者占卜、紫微斗數...等等。
至於科技,則是透過發射端與接收端的設備來解譯。

靈魂這種能量也許會再找到下一個肉體而轉生,也或者就留存於自然界之中,回歸於大自然的能量體。(註1)
然而轉生時,由於留下的僅有靈魂上些微的資訊,所以並不會記得上一世的事。
有些人靈魂上留下的資訊、記憶、能量較強,能藉此得知自己的上一世或更前世。
這或者就是所謂的「輪迴轉世」。
有些人並沒有上一世的靈魂寄宿,所以他是從這一世開始,這是他的第一世。

而佛家所說的得道、超脫、涅磐者,我認為他們的記憶及資訊都大量存儲於靈魂,
他們的靈魂能量非常強大,使得他們得以超脫輪迴。(註2)

人的肉體消亡,轉世之後,
上一世辛苦努力習得的能力消失了,已經改正的缺點也回來了。(註3)
這一世又必須重新學習能力,缺點也必須重新一一消除,重新再接受試煉。

也許這就是生命、靈魂的循環。
就如同水、空氣、能量這樣無止盡的循環。

--------------------------
註1:
靈魂的歸處。

註2:
每個人儲存於靈魂的資訊、記憶、能量不同,靈魂能量越強者,越接近超脫、涅盤。
越弱的就繼續輪迴,或者就消融於自然界的能量體之中。

註3:

-----------------------------------------------
參閱:

《記錄的地平線》第三卷 遊戲的終結 上 CHAPTER.5 襲擊 ATTACK 第一章節
這小說裏提到的論點,跟我的想法很接近。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2014.07.06 人性要點歸納

互動對象:

個體與個體(人與人),個體與群體(人與社會、階級、種族、國家)。

人在群體中的心智有別於平常個人獨處時。
在群體中容易失去平常的冷靜、理智,會追隨群體的領導人、群體氛圍,容易被煽動,展現出情緒化的自我,做出不理性的決定與行為。

負面特質(不好的):

自尊心:高傲的自尊。

自我中心:
人我要求極端不對等,要求特權。
雙重標準:對自己與對他人標準不同──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對都是自己厲害,錯都是別人害的;而對於別人則剛好相反。
推卸責任,不願承擔。
怪罪、怪責別人。

活在自己的世界:認為世界以自己為中心,凡事但憑己意,眼裏沒有他人或以自己為尊,與世界、社會脫勾。
優越感:
自以為偉大、優越。
炫耀,高傲,瞧不起別人,壓倒別人。
愛發表意見,愛說教,愛下指導棋。
不願承認別人在自己之上。
聽不進別人說的。
嫉妒:見不得人好,攻擊別人。

愛比較,又死不認輸:
總覺得自己(註1)最好最行,別人都比不上自己;
但有些情況,又剛好相反,覺得自己最慘,別人都比自己好。

端看比的是什麼,不管是好的、壞的都要勝過別人。
好的諸如:能力、地位、財富等等,然而像比悲慘,也要勝過別人。

如果他自己比不過你,他也會說他認識的誰誰誰很厲害,硬要把你比下去。
死不認輸。

註1:或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

無法面對真正的自己:
難以承認自己的錯誤、缺點、不完美、不如人;難以接受自己真的不行、那麼不堪,因為那等於殺死自我。
(只有在極端困境下,退無可退,人才會不得不去面對,也只有此時才會放下身段自尊去省思成長。)

成功(贏)的時候講話很大聲,很高調;失敗(輸)的時候就縮起來,當沒這回事。
找藉口,不認錯,不承認(否認),狡辯,死凹。
不認輸:凹,越輸越想拼回來,結果通常只是輸更多。當認清事實、死心了,被迫停損時,幾乎都已經重傷了。

無法或不願與他人溝通:
溝通是彼此交換想法、立場,去了解對方,彼此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適度的調整自己,最後達成共識。
然而有些人卻是要求對方全盤接受自己的想法、條件、立場,一步也不肯讓。
只是不斷堅持自己的想法與立場。

自私:只考慮自己。
自利:為了自己的利益,扭曲、偏離事實,不顧整體,犧牲別人。
愛計較。

主觀、固執、堅持己見、自以為是、武斷、好辯。
完美主義。
虛榮心。

社會價值排序下的假我。


自我中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以己為尊、捍衛自尊、優越感,主觀、固執、堅持立場……等等,
這些都是類似的概念,是一體的多面。


情緒化的心智:情緒取向,而非問題取向。


恐懼的反應:緊握與逃跑。

自我毀滅:自我破壞(摧毀)的傾向。潛意識中渴望失敗。
害怕失去,不願承擔損失。
迅速獲利,拖延認賠:
有獲利時迅速了結,不願意等待更大的獲利;而虧損時則拖延,承擔過度風險,不願意停損殺出。
也就是有小獲利時就逃跑,導致無法擴大戰果;而小虧損時就緊握,最後造成慘重的損失。


其它:

短視近利:目光短淺,沒有眼光,缺乏長遠性的計劃。
浮躁、不耐煩、沒有耐心。
抱怨。
記仇。
遷怒。
欺善怕惡。
自大傲慢。
自我感覺良好,沒有自覺。
愚蠢:愚蠢到不知道自己愚蠢,愚蠢到認為別人很愚蠢。
不自量力,沒有自知之明,搞不清楚自己的斤兩。
愛賭,愛幻想,愛做夢,心存僥倖。
八卦,愛探人隱私,愛談論是非。
顛倒是非。人格、價值錯亂。
貧窮性格:斤斤計較。擁有的越少的人(貧窮者)越愛計較,擁有的越多的人(富者)越不在意。
搞不清楚人我份際的關係與底限,或者我就是不甩你,看你怎樣。
別人為自己犧牲奉獻彷彿理所當然。
錦上添花,落井下石,少有雪中送炭。


正面特質(好的):

同理心。(有些人不見得有)


一般特質(中性):

捍衛自我(自尊)、信仰:要求尊嚴、被尊重。
追逐自身利益(名利)。
渴望成就感,渴望得到讚賞,受重視、被肯定。
不喜歡被窺探隱私、心思。
不喜歡被冒犯。


人的自我毀滅過程:

A.
遇到狀況(問題) → 受傷害、受威脅、面臨不確定 → 自尊受損(受挑戰) → 情緒狂亂(憤怒、恐懼或其它),理智失控 → 捍衛自尊(心理上的生存) → 瘋狂錯誤的決定 → 自我毀滅。

自尊即自我心智。

B.
念頭欲望(貪婪) → 認知偏差 → 過度樂觀(掉以輕心) → 錯誤決定(掉入陷阱) → 直接毀滅。
念頭欲望(貪婪) → 認知偏差 → 過度樂觀(掉以輕心) → 錯誤決定(掉入陷阱) → A → 毀滅。

認知偏差:自我蒙蔽,自我想像,誤判事實。
過度樂觀:幻想(創造)美好未來。

C.
人我因素 → (別人走入 A) → 別人採取攻擊或報復 → 共同毀滅或一方毀滅。

人我因素:
會招來別人攻擊或報復的原因很多,例如:主動攻擊傷害別人,或者諸如:妄自尊大、樹大招風、利益衝突、對別人構成威脅、遭人忌妒、理念不合、立場不同...等等。

遇到狀況不一定會走入毀滅的流程,端看能不能駕馭自己的心智、冷靜處理。
在人性的攻防戰誰能駕馭人性誰才能勝出。

毀滅的過程很多種,但自我毀滅的流程大致如此。


人性攻防:


與自我心智的攻防,與別人人性的攻防。

與人性對做。
以情緒為偵察兵,理智為主帥。

可參考《孫子兵法》。
要說服別人要照顧到別人的心、自尊、感受,這樣才容易成功。


改善自我:

掌控自我心智。

禪修:正念、自我覺察。
放輕鬆、保持冷靜。
專注。
放下自尊心。
問題取向。
情緒勿過度反應。
身心平衡兼顧,過好生活。

心理強大:區別真我與假我。
心智保持平穩、客觀、中立(平衡)。
不自得意滿,亦不妄自匪薄。
樂觀中帶點悲觀。

破而後立:置之死地而後生。

自我檢討。
了解自己,洞悉人性。

接納自我:
原諒寬恕自我,接受失敗。
內在要接納,外在要控制。

放了自己:
放過自己,不要牢牢抓住自己,諸如:心、念頭想法、關係、傷痛。
不要繃那麼緊,放鬆。
不用害怕放了自己,自己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
(以為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就可以保有自我,實際上自我早就崩壞了。)

容忍錯誤:給予自己犯錯的空間。

透過(通過)試煉來提升自己。由失敗中成長。
累積「實力」,也就是各方面的能力與條件,如: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心智力量、專業(專長)、體能……等等。
培養處世的智慧、生活的態度。
提升適應變動的能力:沒有什麼是不變的,而且這世界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

不要讓自己有破綻。無欲則剛,無所求就無所破。
專注在「過程」與「方法」,而非「現狀」與「結果」,並且享受它。
抓住主要的慣性(勢),其他彈性。
(主要的勢諸如:想做的事、想法、理論、事物的架構、人的個性...等等,細節部份可以彈性。)
慣性改變時迅速因應變動,心智保持彈性,不過度堅持與固執。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正面的經驗,過得快樂。
有所取捨。
凡事適度就好:留有餘地,凡事不能去得太盡。物極必反,亢龍有悔。
看事情要同時看利與弊,多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不要太一廂情願的認定就是怎樣。


成功箴言:
掌控心智,克服人性,自訂規則,享受其中,悠遊自在。


--------------------------------------------
對於人性的一些心得:

人很複雜,但人會有慣性,有些人性上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而且很難改變。
以這種角度來說,人雖然複雜,但其實也很簡單。

人性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
從小被寵壞的人,負面的特質越明顯。

在人性上,大多數的人與成功、幸福人生背道而馳卻不自知,
而且還主觀的、自信的、固執的、天真的以為目前的自己才是對的。

不要試圖改變別人,要就現有的情況去想怎麼跟這個人相處、怎樣用這個人。
想要改變他們或與之爭論多數只是浪費時間,除非有不得不這麼做的理由(理性上而非情緒自尊上)。
對於有些人不必跟他們講太多,遠離他們是最好的做法。

沒事不要主動替別人想太多或做太多,別人不見得會感激你,搞不好還會怪你多管閒事。
這牽扯到需要與自尊。

另一點是,為別人做太多也可能把他們寵壞,使其認為別人為他們付出是理所當然。
而當你不再為他們付出,他們反而指責你為什麼不繼續付出,對你發脾氣,甚至反過來報復。

面對別人不卑不亢。

--------------------------------------------
這一篇可說是這幾年來我對人性體會的總結。

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這篇文章值得用一輩子去閱讀與省思。
裏面提到的東西更需認真仔細研究與歷練才能體會,甚至也許要好幾世才能參悟。
也許也講求緣份與機緣吧!

--------------------------------------------

這些是我觀察自己及週遭的一些人,與閱讀一些人性、心理相關文章書籍後的心得。
主要是寫給自己看,自我提醒與激勵。

--------------------------------------------

很多事要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
從這個角度去看,看事情會比較清楚。
往往可以看出問題的重點,掌握出架構,思考出應對方法。

--------------------------------------------
參閱: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賺錢,再自然不過!:交易心理師教你戰勝心魔、培養贏家的習慣》
《從躺椅上操作︰交易心理學》
《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
《輕鬆駕馭意志力》
《別把人性想得太簡單》


馬斯洛需求理論


專案管理生活文章: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2012.06.13 吸引力法則的感想


吸引力法則的感想


吸引力法則讓我覺得和「慣性」有點像。
當你好的時候會吸引更多好的東西來,不好的時候就會一直遇到不好的事。
這與西方說的「馬太效應」,東方說的「錦上添花、雪上加霜」是類似的概念,而交易上的「追漲殺跌」也是類似的道理。
可見東西方都有相似的觀念,相似的道理也存在不同的領域與事物上,這些東西都可以整合在一起。

要從「壞」的狀況轉變到「好」的狀況,必須要透過的動作就是「清除」,把不好的想法、情緒都清除。接著去感受「好」的感覺,由小而大,逐步累積好的狀態、能量。再接著把心專注在「方法」上,去思考要如何改變。最後要「付諸行動」。
或許就是透過這些方法來轉變「運勢」,吸引力法則也讓你在追求的過程中更順遂。

雖說吸引力法則就像是「心想事成」,
但也不是不勞而獲,也是要專注在「方法」上,然後去「行動」。
或許用「天助自助者」來說更恰當。
必須做一些正確的動作,這樣好的東西才能進來。
只是做白日夢希望自己變的多好多幸福,多半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我們還是要努力,這與我們一般認知的「努力才會成功」的道理也是相呼應,吸引力法則只是讓你在過程順利一點。
把思想轉為正面,對的方法再加努力,只要自己堅持與相信,吸引力法則就會幫助你成功。

只要有心探究,相關的東西就一個一個來到你的面前。
只要有心去做就會有一些成果。

-----------------------------------------------
註: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